从防洪到“智慧水务”,看千年工程背后的中国

清澈的泉水又回来了,江河湖泊又恢复了生机。 “十四五”期间,不少江河湖泊也通过加强河湖连通和生态供水,恢复了水体。京杭大运河、永定河、西辽河等许多河流在断流多年后也已完全连通,全流水流。 “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建设了一大批灌区项目,加强灌区现代化改造,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粮食稳产丰收保障水资源。 都江堰灌区是中国最大的大型灌区之一。 “自秦以来东流之水,滋养了天府两千多年”。都江堰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没有大坝,历经2000多年的洗礼至今仍在使用。它不仅是世界灌溉遗产,也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目前,古都江堰也正在启动之中。跟随总台记者江林漫步都江堰灌区,聊聊这里的新变化,看看“十四五”期间的新发展。 总社记者姜琳: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灌区。我现在在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它位于灌区渠首。我身后就是著名的鱼嘴。 2200多年来,其形状和位置略有调整,但本质上保留了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坝的设计理念:用鱼嘴引水,人工引水到内部河流和运河系统。挖地灌溉肥沃的土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都江堰灌区总灌溉面积约282万亩。你知道吗? “十四五”末,即今年10月,都江堰灌区总灌溉面积已达1165万亩。 灌溉面积更大,这项服务确保了更多的人口。 参考“十三五”期间的数字可以看出,五年来都江堰灌区总灌溉面积增加了74万亩。事实上,五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都江堰灌区管理体制和数字化管理方式的创新。 2021年,经中央和四川省批准,新四川都江堰水利用发展中心挂牌成立并开始对整个灌区实行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综合管理。 拍摄过程中,我发现索伊的双孔门正在缓缓打开。这个命令来自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这个指挥中心是“十四五”期间刚刚建成的,距离我2公里。 这里是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除了指挥调度功能外,每年夏季四川进入大汛期、岷江洪峰时,它也是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缓解洪峰、保障下游地区安全的一线指挥中心。 物联网数据整合让灌区管理更精准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孪生和物联网大数据的融合,了解岷江上游的水质情况、天气情况、所有闸门的运行状况位于渠首,可清晰了解干渠水流分布情况并进行远程管理。它就像古代都江堰利用水工程一样,配备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还配备了“智能大脑”。 我们顺着从都江堰灌区引来的岷江水,到达了距离都江堰灌区110公里的眉山市黑龙潭水库。黑龙潭水库的水源每年由远距离循环供应。目前,都江堰灌区已形成总蓄水量23亿立方米的水库网络。 更加年轻、更有活力的都江堰灌区也志在为四川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